郑州大学自考网欢迎您!                找不到合适的文章请单击此处搜索 >>
网站首页 >> 考试真题 >> 文章内容

公共关系专科课程社会学概论试题集锦

[日期:2015-02-02]   来源: www.zhengdazikao.net  郑州大学自考  作者:郑州大学自考网   阅读: 291[字体: ]
内容提要:以下公共关系专科课程社会学概论试题集锦为郑州大学自学考试报名网站为大家整理收集,仅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公共关系专科课程社会学概论试题集锦

以下公共关系专业的试题集锦为2013年全高等教育统一考试试题解析,仅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名词解释】
1.统计报表 
答: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2.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3.集体行为
答: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4.城镇化 
答: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5.广义的社会控制 
答: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简答题】
6.简述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答: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答:(1)社会现象的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7.简述社会网络的特征。
答:(1)普遍性。(2)多重性。(3)滚珠性。(4)多向性。(5)隐蔽性。 
8.简述初级群体的特征。
答: (1)规模小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几人到十几个或二十几人之间,成员之间进行着全面深入的交往。
     (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初级群体由于人数少,成员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中间环节,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中,成员之间对彼此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都十分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联系。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此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着自然形成而非外部强加的角色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联系,所以在彼此的心目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难以简单地替换。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级群体一般不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或法律等正式方式来维护,群体成员能够很好地处理相互关系,所依靠的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或意会,人们在初级群体中生活,通常感到比较自由,不太受拘束。 
9.简述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答: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1)阶层流动的代际继承性在增强。 
      (2)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主要资源出现向上层集聚的趋势。 
      (3)一些阻碍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10.简述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答:(1)社会性(2)普遍性(3)特殊性(4)集群性(5)复杂性。
【论述题】
11.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2)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2.联系实际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 
答:一、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教育通常被认为是能够促进社会平等的手段。但是美籍奥地利学者伊凡•伊利奇则质疑了这种常识性观点。在题为《去学校化的社会》一书中,伊里奇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激烈
的批判。 
      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 
      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 
      3、除常规的知识传授之外,学校还在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人作准备,学校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 
      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本来的意义。 
    二、教育与文化资本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一类现象,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取得的学习(学术)成就却可能因人而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角度加以批驳,并着重分析了这一事实,即为什么来自社会下层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在正式的学校环境中遭遇排斥。 
      1、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文化资本。在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儿童在家庭内部获得这些特征。
      2、较低阶层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谈吐风格与品味往往与体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学校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适应性困难,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
      3、中产阶层的孩子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与思维习惯与学校要求更为协调,因此更适应学校的生活,并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
以上公共关系专科课程社会学概论试题集锦郑州大学自学考试报名网站为大家整理收集,仅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相关文章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