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可诞辰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寒冬的早晨,严霜笼罩着美丽的河大校园,明伦校区的小礼堂内却暖意融融,气氛热烈,掌声不断。12月25日上午,纪念马可诞辰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为民、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著名作曲家马可的女儿马海星、马海莹,校党委副书记王凌以及艺术学院的师生们齐聚一堂,怀着对马可的深厚感情,围绕马可的生平事迹、艺术思想和创作特色,深入研讨马可的学术思想和文艺精神,共同纪念他的伟大人生和艺术贡献,深切缅怀他的崇高品质和大师风范。研讨会由艺术学院副院长韩梅主持。
王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讲述了河大悠久历史背后的文化底蕴,介绍了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以及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她简要介绍了举办马可音乐会的初衷,她说,整台晚会倾注了全部演艺人员对马可的无限热爱之情、尊敬之情和崇敬之情。本次音乐会既是一次提高教学水平的展演,也是艺术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并借此培养一批热爱艺术、热爱母校的学生。
赵塔里木对马可音乐会表示高度赞赏和肯定。他说,河南大学将马可一生的艺术追求作为河大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敬畏艺术、敬畏传统、注重艺术和人民大众的关系的做法,是河大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接着,他深情追忆了马可创建中国音乐学院的历程。他说,马可在办学中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善于延揽全国优秀的音乐家进行学科建设,并提出了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伟大构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在马可方向和道路的指引下,中国音乐学院已然成为全国的人才培养高地、科研信息中心和文化传播平台。
赵为民抒发了自己看过马可音乐会后的感动之情。他说,从演员的激情和热情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马可音乐随着时代发展所具有的与时俱进和探索精神,传统音乐可以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成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艺术。他说,音乐会所展现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现实代表性,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很有教育意义。他希望在“大众版”马可作品音乐会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打造一个“专业版”,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会使马可音乐更具有群众性和艺术性。
郭克俭则用“震动、震惊、震撼”三个词语表达了自己观看音乐会的感受。他对河大学子的敬业精神、学术水准和人文情怀感到“钦佩、赞佩、感佩”。他站在民族歌剧发展的专业视角,展示了马可的歌剧理想和审美追求——将音乐和老百姓结合,使歌剧走向民间。他指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马可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郭灿金老师作为本次马可音乐会文案的撰写者,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对马可的认识。他说,马可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由于自身的天赋,也和他早年在河大所受的音乐熏陶密切相关,更与他与时代同命运共呼吸的爱国热情分不开。我校档案馆原副馆长陈宁宁则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马可在河大的求学经历,并为大家展示了丰富的素材和史料。他邀请马可的女儿马海莹深情朗诵了在多年前参观河大校史馆之后写的一首怀念父亲的诗:
父亲走了吗/眼前这片热土上/分明布满了他的足迹
父亲走了吗/他的歌声/依稀还回荡在这小院里
校训依旧/世纪学府培育着千万至诚至善之人/师生依旧/百年老校更洋溢着时代的青春活力/
面对这庄严的校门/肃穆的礼堂/古朴的斋房/活泼的操场
父亲/我又感觉到了你/你就活在这精神的河大/活在河大的精神里
马海莹饱含深情的朗诵深深感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她对河大深厚的感情也让人们感动不已。
马海莹高度赞扬了演员们的朝气和学校的用心,并对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表示感谢和祝贺。她说,以马可为代表的民族音乐通过校园音乐会等形式走入青年人的心里,走向大众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创新,将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接受,将会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效应,群众需要的就是这样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马海星用“出乎意料的好”表达了自己欣赏完音乐会之后的感受,她充分肯定了这次音乐会所取得的成果和重要意义。她对学校传承马可音乐、继承传统的精神表达了感动之情。她说,爱可以创造奇迹,河大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马可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这种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思想糅合在一起的创新将会对展现音乐的传统性和艺术性更有帮助。马海星表示父亲的一生不图虚名,坚持音乐传统,坚持自己的路。她希望河大人能将这一品质传承下去,踏踏实实做出高水平的音乐。
研讨会上,马可先生之女马海星、马海莹与王凌、艺术学院院长赵振乾共同为“马可艺术中心”隆重揭牌。艺术中心的建成将为我校师生深入研究马可创作特色、艺术风格,继承马可精神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来校期间,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梁晓夏在明伦校区新办公楼二楼会议室接见了马海星、马海莹,并向她们赠送了百年校庆纪念品。马海星、马海莹还参观了校史馆,并到化学化工学院寻根。